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2018年云计算回顾:AI成助推剂 边缘来升级
2019-01-03 14:51:47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2018年的云计算领域竞争愈演愈烈,但是市场整体格局变化并不大,为此我们考虑从技术及产品走向的角度来盘点这一年中的热点趋势,可以看到其中既有人工智能的两面性、CDN厂商的新突破,也有中间件的第二春,以及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发展。

  2018年的云计算领域竞争愈演愈烈,但是市场整体格局变化并不大,为此我们考虑从技术及产品走向的角度来盘点这一年中的热点趋势,可以看到其中既有人工智能的两面性、CDN厂商的新突破,也有中间件的第二春,以及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发展。

  用户被AI赶上公有云

  越来越多的AI应用发生在云端,尤其是对于智能技术需求高的行业而言,他们甚至可以说是被AI逼上公有云,而那些原本使用私有云的企业用户,也由私有云跃迁到了混合云。当人工智能走向云端,开发者既是第一批受益者,又成为了云服务商手中的核心资源。此外,就像微软不惜重金收购GitHub、谷歌开源TensorFlow一样,核心的开发者群体或社区贡献着数以万计的应用资源,而背后的这些数据资源如果悉数运行在Azure或谷歌云平台上,对于微软和谷歌的云业务发展也是强势助力。

  另一方面,人们也要注意AI的安全性。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于学习偏差,还可能被黑客利用成为新型网络攻击的武器,甚至出现伦理问题。如果数据本身是有瑕疵的,那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工智能系统都会基于这样的数据进行训练,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举个例子,一个信用卡审核系统要是用有偏差的数据构建解决方案,就会对某一类的申请人给初带有偏见性的结论。

  传统防火墙在云时代过时

  当云计算、物联网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应用平台,传统网络安全也在遭受新挑战,原因在于旧有的安全规则难以兼顾新型IT环境的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黑客通常只需要找到攻击目标,大概设定好邮件,就可以利用这些最新技术对设备发动钓鱼邮件以及勒索软件等攻击。这些技术能够24小时不停地侦测网络上的目标,随后快速发动攻击。当然,新型数据中心在防火墙升级时势必会带来高昂的成本支出,而这也需要下一代防火墙具有弹性的软硬架构。

  公有云环境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些应用程序开发放在了PaaS平台和专用服务器上,或是直接打包交付,这种方式在发挥便利性的同时也为外部防护造成了困扰,针对各个节点的端点保护数量大幅增加。因此,安全解决方案往往要与应用程序结合,在微服务部署时就介入。或许,未来的安全厂商应该将目光投向传统硬件之外的领域,聚焦于数据资产等方面。

  偏爱私有云?风险也要注意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私有环境部署往往是优先考虑的环节。不过私有云环境有其特性所在,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私有云对传统网络架构的部署造成了挑战,其原因主要在于流量承载和业务匹配。流量方面,服务器利用率的攀升使得端口流量对数据中心的网络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要求,而各类应用在同一台物理机上运行时,各自对流量的需求模型也是动态多变的。此外,业务虚拟化对虚拟机的迁移也是有要求的,这就导致原有的安全策略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需要动态的匹配机制。

  此外,私有云的数据存储虽不像公有云那么多变,但也要考虑资源隔离、加密保护、入侵检测、数据销毁等问题。对于部分企业来说,不会关心数据具体放在CSP的哪个虚拟卷或磁盘,这些一般是由后者自行分配的,导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不同保密层级的资源会放在同一个存储介质内,使得调用资源时安全级别低的负载可以“跨级”访问到高敏感度的信息。

  CDN厂商借边缘计算寻突破

  当云计算厂商逐渐将触角伸向CDN,后者的行业玩家正经历着一次洗牌过程,老牌CDN企业慌忙寻找突围之路。另一端,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深入场景,边缘计算忽然成为CDN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从边缘计算到边缘存储,再到内容托管,CDN服务商的战略在无形之中将突破口瞄向了“边缘”。 像网宿科技等CDN厂商已经在边缘网络上开放了计算的资源和能力,并且推出了基于边缘平台的IaaS及PaaS服务,以及一些边缘网络的安全解决方案。

  站在CDN技术的角度,其可以让存放缓存内容的服务器更靠近客户一侧,同理也适用于物联网环境。对于服务商来说,能够在靠近物联网设备的一端搭建平台来运行业务逻辑,而不需要再动用源服务器。

  事实上,边缘计算的特性决定了其不会在边缘运行负载繁重的源服务器,否则就要调用大量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CDN服务商会将轻量级的工作负载放置在边缘,以提升用户端的网络速度及可靠性。

  云计算中间件迎来第二春

  传统ESB中间件的增速放缓,这种以XML为中心的技术只适应数年升级一次的旧有业务系统,定制化的过程更是灾难,像IBM、甲骨文等厂商的传统中间件业务增速已降至个位数。显然,这种模式难以跟上现代化架构中云应用的扩展速度。随着云、物联网等数字开发平台的成熟,企业对于中间件工具的投资将日趋攀升。

  从早前围绕iPaaS构建的对为混合云集成,到后来在应用层迅速扩展,中间件现代化或者说云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对于中间件提供商来说,类似SaaS的服务订阅模式将成为主流,并且在可见的未来会推动业绩回暖。与此同时,微软、甲骨文、IBM等巨头厂商也会继续延伸iPaaS方案。以微软为例,将Logic Apps、API管理、服务总线与超过50种Azure服务进行了联通。

  云存储分布式技术先行

  传统的存储方案SAN或NAS无法满足容量和性能的高并发需求,集成式的组件和接口限制了动态扩展能力,自然也就难以做到按需服务,这恰恰是DaaS(数据存储即服务)的主要优势。随着x86系统性能的不断提升,以此来构建大规模存储集群变为可能。借助分布式文件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弹性存储资源,还能根据应用需求提供各类接口,例如分布式对象存储的http接口让用户无需操心文件的存放位置或是否丢失,像AWS的S3就有多层验证机制。

  当然,考虑到部署成本和某些特定场景,对象存储并不能完全取代块存储或文件存储。例如数据库有时要直接向裸盘映射,更适合块存储的方案。此外,如果对数据量的存储要求不高,只是想实现共享数据,文件存储就可以满足要求。不管怎样,分布式存储要比传统的虚拟化存储方案更加灵活,适用范围也更广。

  这一次VNF走在了NFV的前面

  VNF在基础设施层提供的服务是NFV的主要运营目标,这意味着前者左右着网络虚拟化的前景。在云计算时代,网络功能升级是由软件来实现的,对硬件的依赖度很低,而像微服务、容器、Devops这些新技术的赋能对象应该是VNF,不过要想真正发挥VNF的功力,还是要让其回归到运营者的手中,而不是受到管道商的把控。

  考虑到VNF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远高于传统IT平台,如何将其特性上升到云的层面至关重要,单纯的软件化没有意义。通过构建基于云的原生VNF,会打破原有的局限性,让其自身的扩展和适应能力有所增强。例如,VNF在云中可以自我修复和容错,对潜在风险进行监控和分析,自动升级补丁更新,解决了多云环境的共享问题。

  作为迈向5G的关键技术,NFV的成熟度无疑将受到VNF的影响。在软件驱动硬件的时代,为VNF注入云的基因会为网络虚拟化带来新的上升动力,而这离不开开发商之间的合作,以及运营方的开放态度。

  多云管理渐成云市场主流

  在巨头林立的云计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容易,更不要说还能成为另一个“巨头”,这离不开对企业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如今,企业的纠结之处并非是否上云,而是要挑选到适合自己不同业务属性的云,往往解决方案不止一种,这就引出了多云的概念。 站在企业客户的角度,每一朵云之于业务场景都有其各自的意义,有的客户既需要AWS的智能引擎,又需要阿里云的CDN,还可能需要Azure的数据分析。这样一来,传统的SI所涉及业务面就有些狭窄了,MSP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多云环境下结合各方的优势,为客户的IT采购规划出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于MSP在云环境起到的作用,最有体会的就是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云客户在增长,我们的传统客户也在增长,但是他们的架构发生了变化。MSP就是帮助他们从原来的传统架构向云架构迁移,做好混合架构。通常,一家成熟的云MSP要提供咨询、迁移、定制研发三方面的服务,涵盖评估客户需求、云架构设计、迁移现有应用、新应用云端部署、开发管理新型云应用的整个云化过程,并且要有广泛的业务赋能能力。

  超融合借SDDC趋势求发展

  SDDC正在成为企业IT基础架构的未来趋势,而作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关键架构,HCI也大踏步迈进了加速增长期。作为一种横向扩展的软件集成基础架构,HCI将模块化的思路应用在标准硬件的计算、网络、存储上,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又推动了SDS的发展。对于HCI服务商来说,一个选择是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去实现设备交付,比如说HCI一体机,另一个是与系统供应商合作,将软件堆栈进行打包交付,而随着软件定义的方式越来越流行,HCI服务商也在寻求通过软件去交付方案,这也是Nutanix从今年开始的尝试。

  今年11月,联想数据中心业务集团宣布正式授权英迈中国为联想ThinkAgile HX在中国区的独家总代理,而ThinkAgile HX就是联想与Nutanix共同打造的一 款产品。要知道Nutanix在全球HCI领域的地位早已被多次证明,不过其在中国市场却经历了水土不服的一段时期,这里面既有产品交付形式的差异,也有技术选型的一些问题。与联想、英迈中国的合作,将为Nutanix HCI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销售带来新的增长。

  结语

  2018年各大云计算厂商都加大了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外商也将更多的云产品带来了中国市场,而他们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要做好本土化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 云计算十一大技术趋势预测
下一篇2018年云计算十大重组并购,会产..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