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漫步“云端”的EDA:云计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2011-09-22 09:13:56 来源:电子工程专缉 作者:【
关键词:EDA 云计算
 
EDA行业一直以仔细长远眼光在看待云计算,以漫步“云端”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in the clouds)来描述这一过程是最恰当不过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比较笼统,但云计算本就是通过网络提供的共享资源、软件和信息,因此也就没有笼统不笼统之说。加快发展势头、提供挑战和机遇才是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

  EDA行业一直以仔细长远眼光在看待云计算,以漫步“云端”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in the clouds)来描述这一过程是最恰当不过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比较笼统,但云计算本就是通过网络提供的共享资源、软件和信息,因此也就没有笼统不笼统之说。加快发展势头、提供挑战和机遇才是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

  像我这样头发渐渐斑白的人还记得计算中心的批量计算,这是早期的云计算;再回头看EDA历史上硬件设计师从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租用计算机房来进行其仿真运行,这是早期云计算应用的又一个例子。十年前,我们称之为互联网EDA或互联网CAD,不过这两种说法如今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也许是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许是我们的期望值发生了变化,或者只是因为明确定义的服务已成事实,但云计算就在这里,真实地存在着。而且云计算市场的门槛很低,这对于不愿投资昂贵的服务器场或计算机设备的EDA来说无疑更为有利。亚马逊(Amazon)、IBM、谷歌、惠普等公司现在已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共享计算服务。

  有些类型的EDA应用软件可完美地支持“云”并让项目团队能够显著缩短设计周期。例如:模拟验证和签核检查虽然都属于计算资源密集型任务,但并不需要设计师的大量互动。换句话来说,“云”有了一个适用于按老学校计算机中心方式以批量模式工作的软件工具的平衡点。它们可采用“云”中可快速按需增加的计算资源实现运行速度的显著加速。不过,EDA综合和物理综合在技术上使用到大量CPU的可能性更低,这使得从一开始云计算就不是它的好选择。

  云计算战略通过降低门槛,为满怀抱负的小型EDA公司和低调隐蔽的无晶圆半导体新创公司提供一条进军利基市场(niche market)的途径。通过选择云战略,公司将可外包信息技术(IT)部门,节省资金资源,集中精力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较大型EDA机构的收益不能光看表面,需考虑到它们有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克服。EDA对云计算许可收费方式一无所知就是一个难题。习惯上是按年许可或多年许可进行收费的,按需付费(pay per use)的这种非预期收入还未曾有过。当我们找到适用于本行业的可行性方案时这种情况将会有所改变,这可能还意味着EDA行之有效商业模式的彻底改变。

  EDA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很难以克服一种观念:公司的团队不愿将其宝贵的知识产权押在未知领域。不过,对于许多公司来说,当成本效益的吸引力足够时安全只是次要问题。对云计算战略深感兴趣的都是些规模较小的设计公司,它们发现了按需增加资源(resources-on-demand)商务模式相当有吸引力。这些公司一年使用工具的时间只是一两周,因此它们只购买所需资源,对不需要的资源则分毫不付。

  今年的设计自动化大会(DAC)展开了有关云计算的专题讨论,与会者热情踊跃,会议气氛十分热烈,这是新趋势兴起的一个明确信号。在展示期间,大会还提供了几个云计算的演示。期待明年会有论文、专题讨论、手册等形式的更丰富内容。与会者还将在展会上看到云计算提供商,勿庸置疑,别忘了它们也是设计生态系统的一分子。

  EDA公司必须认识到目前的项目团队所面临的广泛需求,发展现有技术并相应地创新新技术,帮助他们在时间窗和成本需求以内装备上必要的差异化解决方案。云计算战略我们跨出的第一步。云计算战略的目标是将一流技术、设计专业知识和设计团队交付可盈利差异化硅片的创造力紧密集成在一起。

  由于云计算并不适用于所有设计师应用或EDA工具,因此云计算在此徘徊不前,这也是我认为EDA漫步于“云端”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北京云计算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下一篇释放云潜力:开放式云网络架构的..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

《合作通告》

本站因快速发展需要,有共赢合作、战略创投意向的个人或机构,请联系咨询:
(电话)010-69397252、13911442656(v)
(邮箱)503927495@qq.com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