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高密度数据中心并不总是最佳的方法
2012-10-11 09:00:13 来源:IT168 作者:【
关键词:管理 数据中心
 
因为高密度数据中心需要安装30英寸高的活动地板,而不是低密度数据中心所需要的18英寸高的活动地板,一些老的数据中心也许不能通过设备改造实施高密度。

  采用更高密度数据中心并不总是最佳的方法,特别是在老的数据中心必须要改造自己现有的设施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包括把高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 (甚至两者之间的某些区域)混合在一起的更加均衡的方法将是在更新一个老的数据中心的时候的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和资金的方法。

  据Processor.com网站发表的"高密度数据中心"的文章称,一些推动更高密度的数据中心的趋势包括由于更多地依靠虚拟化而提高服务器利用率、整合以及更广泛地应用刀片式服务器,特别是在使用许多刀片式服务器的情况下。这篇文章还指出,缺少足够的冷却基础设施是向更高密度数据中心发展的推动因素。此外,中型企业(不仅是大型企业)也在朝着更高密度发展。

  虽然更高密度看起来好像是需要更高的成本,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Processor.com指出,Emerson Network Power的例子表明高密度数据中心的冷却成本可比低密度数据中心的冷却成本减少35%。高密度数据中心还能减少其它运营成本。而且,企业网络与服务器网站发表的"高密度与低密度数据中心"的文章讨论了一篇英特尔赞助的关于建造一个低密度数据中心与建造一个高密度数据中心的成本的研究报告。这篇研究报告指出,虽然高密度数据中心需要一些额外的设计措施以保证适当的功能,但是,这个建造成本将显著低于一个相应的低密度数据中心的建造成本。

  据企业网络与服务器网站的这篇文章称,高密度数据中心的一些具体的好处包括需要较少的房地产和较少的服务器机架。抵消这些好处和上述成本优势的因素是一些潜在的缺点,包括额外的设计考虑和规划(如计算流量动态分析)以及更大的楼房高度以允许安装更高的活动地板。因为高密度数据中心需要安装30英寸高的活动地板,而不是低密度数据中心所需要的18英寸高的活动地板,一些老的数据中心也许不能通过设备改造实施高密度。这种情况限制了那些寻求升级现有的数据中心而不想实施一个新的建设项目的企业的选择。更高密度引起的潜在的热点需要更高的活动地板。因此,必须更认真地设计冷却系统以防止热条件控制不充分导致的缺陷。

  《计算机世界》发表的一篇题为"数据中心密度碰壁"的文章解释了向更高的数据中心密度发展的好处,指出知名的计算机图形公司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使用更新的、更高密度的IBM刀片式服务器取代老式的服务器。据这篇文章称,每一个服务器机架为LIM节省了140千瓦电源,使能源的使用减少了84%。通过电源使用可以看到密度的变化:新服务器耗电量是28千瓦,而上一代服务器是24千瓦。

  要利用高密度的好处,改造现有数据中心(和甚至建设新的数据中心)的企业也许会发现最佳的选择是高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混合起来(有可能还混合中等密度区域)。Processor.com网站引述总经理Dave Atwood的话说,大多数增加数据中心的企业正在选择把高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混合起来的方法,并且具有未来升级的伸缩性。

  EMC咨询公司的Ted Streck指出,数据中心应该这样设计:设备应该与其它设备按照类似的电源、冷却和业务需求分组编入一些区域。按照这个思路,Streck还建议说,更统一的高密度数据中心最适合拥有非常统一的设备的企业。高密度和低密度区域的混合让那些拥有混合设备的企业避免在不同类型的设备有不同的需求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数据中心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以上就是本文对高密度数据中心并不总是最佳的方法的分析,希望本文对大家会有些许的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RFID技术可减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
下一篇华为融入美国数据中心市场机会几..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