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大量的数据中心都经历了虚拟化,原来可能是静态的物理机,虚拟化使其最后变成了很多虚拟机,这样的变化给IT管理带来什么影响?类似于虚拟化、云计算和移动性等技术已经迫使IT经理必须更快地采取服务保障策略。
随着更多的企业采用云服务自动化,所谓的虚拟机蔓延,虽然可能看起来好像资本性的支出是减少了,但运营的支出反而上升了。想要去降低运营的成本,就要减少很多原来由人工来做的事情。因为原来是由人工来做很多的调整、转变,时间就很长,比如说过去要增加一个服务器,真正实现起来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很多企业下一步的选择就是要实现自动化,从服务部署到程序流程的自动化。
1、 改变心态,推进IT
大多数的 IT 项目初始都涉及到一个思维转变或者文化转换。对于大多数 IT而言,根据不同的域,以往的成果都可以通过服务器响应时间或者网络正常运行时间统计数据来进行衡量。而在现如今的动态环境中,终端用户(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客户)的体验和交付的IT服务才是衡量成果的标准。这就意味着 IT 不仅仅需要像以往那样监控整体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还要专注于那些组成部分如何支持服务,服务又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2、 集成现有IT 工具
下一步就是要集成服务管理生命周期和监控工具的视角。集成以往那些单独的工具,并且调整他们使其为服务目标而服务,这将是技术上的一大挑战。然而当 IT 企业做出如此决定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工具都可以轻易过渡到服务保障模式。
业务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红绿指示灯的仪表来指出是否存在问题。IT 运营需要鉴定服务并将这些服务塑造为这样一种模式,支持服务的底层应用和基础设施组件的任何变化都能够接近实时地自动更新。这就保证了运营可以更容易地追查来源或找到问题,从而减少宕机时间,提升终端用户体验和最终结果。
3、 优先考虑补救措施
一旦企业明白某个问题会影响到谁以及如何影响他们,就可以开始寻找解决方案了。一个客户也许愿意在更新他的联系人信息时稍等片刻,然而如果让他在登录过程中也等待相同的时间,这就足以让他直接寻找别的提供商了。IT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终端用户交易体验和业务成果联系在一起。
4、 合理使用资源
与此同时,一个有效的服务保障模式能够允许企业更有效地查看和规划交易,以更好地了解 IT 和业务的需求。之后,企业便能够以最佳的组合方式为程序分配资源,包括硬件、带宽和网络能力,而不是过高或过低地供应资源。
5、 不断调整
为IT管理采用服务保障措施并不是一个一次性的 IT 项目。这将是一个不断提供增量收益的持续性过程,而 IT 运营经理必须要决定他们想从哪里开始。如果所需的最终结果是提升终端用户体验,IT 部门必须明确这对其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IT经理必须辨别那些对其业务影响最深的指标,并确保将其运营风险和声誉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