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是否应该让软件定义您企业的数据中心?
2017-02-03 18:35:33 来源:机房360 作者:【
关键词:数据中心 企业客户
 
现如今,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被假设认定为有助于提升数据中心的灵活敏捷性、性能和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甚至可能提高安全性。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组织部署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将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现如今,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被假设认定为有助于提升数据中心的灵活敏捷性、性能和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甚至可能提高安全性。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组织部署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将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在这文中,IT专家Dan Kusnetzky将为我们广大读者朋友们逐一审视这些假设认定,并就如何评估部署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是否是正确的方式为企业组织的IT决策者们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此外,文章中还将与您分享的想法和见解包括:

  · 软件定义的存储的前景

  · 通往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HCI路径

  无论是通过专门的设计还是无意为之,现如今,软件定义的技术都在大举进入数据中心领域。这可能意味着企业组织在如何实施IT运营方面将经历巨大的变革。

  并非巧合的是,所有的IT供应商们都在积极的将其产品定位为软件定义的工具。至少在IT产品的制造商之间已经在这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向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

  事实上,对业界的许多观察者们来说,这具有一种必然性。

  IT专家Dan Kusnetzky就表示,这些软件定义的技术或将改变数据中心行业的游戏规则,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整个数据中心业界的期望。一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被假设认定为有助于提升数据中心的灵活敏捷性、性能和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甚至可能提高安全性。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组织部署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将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Kusnetzky逐一审视了这些假设认定,并就如何评估部署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是否是正确的方式来为企业组织的IT决策者们提供相应的建议。不过,他指出,技术供应商不一定需要等待企业客户的采购批准。他们正在进行新的产品的研发,就如同软件定义将成为新常态一样。

  IT顾问Jim O'Reilly写道,这种转型确实有其优势。随着企业组织借助软件做出更多的业务决策,数据中心在硬件领域的花费开销可以更少,他指出。而通过让企业员工花费更少的时间用于处理专有的设置,企业也将能够从中获益。

  同样,在本文中,数据中心专家Alastair Cooke也为我们大家解释了企业组织应当如何看待软件定义所带来的益处,而不一定需要一套完全的自动化和抽象的基础设施。

  软件在数据中心的地位

  围绕着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市场营销炒作正在当今世界大肆传播,并改变着人们的观点。尽管如此,更广泛传播的意识却并不一定是被广泛接受的意识。

  软件定义这一短语被用于描述这样一种环境,在该环境中,基本的IT功能(例如处理,存储,网络等)已经被安置在虚拟环境中了。这种环境已经获得了增强,以便其行为可以根据需要由其他程序进行调整。虚拟化IT基础架构的所有元素,包括网络、存储、CPU和安全性——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在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中,整个基础设施的部署,配置和操作功能是从硬件抽象化,并通过软件实现的。

  所有这一切都提高了人们的期望。企业用户应该有望看到更好的灵活敏捷性水平,性能和运营效率。运行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企业组织应该能够降低其管理成本,并提高IT安全性。

  希望IT团队能够监控每款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的运行情况,然后了解所有内容(例如内存,存储,处理流程和网络带宽的可用性)的最佳设置。然后,所有的功能都可以自行调整到这些设置的这一想法是非常诱人的。

  折叠整合到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概念包括应用程序、其组件、底层网络和存储,以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操作运行、甚至在地理基础上需要不同的操作能力的不同的工作负载。这可以使得这些功能的多个实例得以能够在单个系统上操作,并且彼此隔离。这也意味着这些功能的附加实例可以旋转,以满足增加的需求或当需求减少时关闭。

  功能可以自动地或人工手动地从系统迁移到系统,甚至从数据中心迁移到数据中心(包括由企业拥有和操作的数据中心迁移到由云服务提供商操作运营的数据中心),以提高整体性能,避免怠工或解决系统、网络或存储组件的故障。

  这是否真的奏效呢?

  几乎每款系统,虚拟化技术,监控和管理软件的供应商都宣布其产品

  将创建或能够在软件定义的计算环境中工作。如果企业客户愿意选择单独的一家供应商,并在该供应商所创建的环境中工作,这一概念是奏效的,并能够兑现供应商的承诺。

  毫不奇怪的是,挑战难题是肯定存在的。而在大规模采用和部署软件定义的概念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关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技术应当如何工作的目前尚缺乏一套广泛接受的国际性标准。每家供应商都有其自己的方法,可以满足应用程序的特定部分的要求。有些只专注于企业网络;其他的则专注于存储;还有一些则专注于虚拟机中所包含的虚拟环境;甚至一些新兴的供应商群体则关注于容器集装箱和虚拟机。

  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这些环境的复杂性。将会有许多的移动部件,需要一项专门的业务来吸引从事这一领域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和一些不同的专家。

  如果企业客户的软件定义的环境是基于多家供应商的产品的话,那么企业客户所需的专业技术的类型和深度也将急剧增长。

  当前的大多数企业组织已经在面临着缺乏具备专门知识的人才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了。过渡到采用多家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软件定义的计算环境经常会进一步加剧这类问题。如果继续专注于计算技术的每一个元素,如数据库、应用程序框架、操作系统、虚拟机软件、容器软件、网络和存储,是否会更好?还是让企业内部的每个业务单位各自拥有多组功能会更好呢?

  一些企业客户对独立的功能组感到满意。其他一些企业客户则倾向于让一组功能能够为每项工作负载负责。

  为准备就绪做好规划

  迁移到软件定义的方向推动了一个概念,即企业组织的IT资产将被视为一个资源池,并且该资源池可以根据任何和所有工作负载的需要而使用。从表面上看,这似乎简化了IT规划和执行。与许多事情一样,这取决于企业的组织架构方式。

  由一个团队负责规划企业组织所有的IT采购和运营,可能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但不适用于大型企业组织。

  似乎很清楚的是,供应商们正在计划将企业客户拉入到一个软件定义的世界,无论这些企业客户是否真的想去到这一软件定义的世界。因此,企业客户最佳的行动方案是将软件定义的功能纳入您企业的IT计划之中。

  看看当前市场上的可用的技术。考虑一种将能够支持企业当前业务需求,并能够预见未来需求的架构。然后制定相应的计划,以便能够理智的过渡到软件定义的未来。

  这种方法远远优于将今天的计算岛转变为不兼容的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而没有总体规划。

  软件定义的存储的前景

  在商业现成的模型方面,服务器实现标准化已经多年了。然而,存储和网络通常是专用的产品,基本上是垂直集成的硬件和软件的融合。想要使这适合企业客户的业务流程模型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每家企业客户的存储和网络都需要单独的配置。而这就是软件定义的架构发挥其功效的地方了。

  在标准化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主要是由于大型的云服务提供商及他们对整个行业趋势的影响。事实上,云服务提供商们做生意的方式正在成为IT行业的其余部分的主流。纯粹的规模化和规模庞大的云服务提供商,使其不可能手动管理他们的数据中心。相反,供应商开发控制网络和存储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又改变了基础的硬件来降低成本。

  这些服务提供商们所采取的方法是我们所认为的软件定义的架构。其概念很简单:剥离裸机硬件设计,使用现成的组件,并围绕它们构建数据服务,作为虚拟机或容器中的应用程序。

  此方法从硬件解锁了软件,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并提供了可根据工作负载的需求轻松的调整可扩展的系统。这将硬件成本降低了高达50%或更多,并增加了竞争,降低了市场上的新软件的成本。

  也具有操作运营上的优势

  这些好处是经济方面的的。使用软件定义的架构方法的私有云成本更低,而且也更容易证明,同时,其还带来了一些强大的运营效益。

  业务流程的转型带来了许多自动化的决策,以方便控制云服务。

  在存储方面,这意味着从需要正式请求和调整的操作模型转变为自助服务或自动配置模型。这种方法带来了决定所有权的问题。中央IT甚至还需要参与吗?在大多数时间,部门级别的用户就能够决定租用存储。中央IT的作用是设置脚本以允许租用空间,并确保数据根据管理准则进行处理,这是一个可以内置到脚本中的过程。

  网络设置也是如此。借助软件定义的网络,可以使用脚本编写的方法来构建虚拟LAN,并根据需要将其重新配置为新成员。

  在存储和网络的情况下,中央IT的管理工作更集中于在数据库中提供和维护强大的脚本,并倾听用户新的需求和问题。这释放了工作人员,使得他们得以能够承担其他IT计划。

  节省时间

  软件定义的架构也解决了新设备(以及删除旧的或损坏的设备)集成的问题。这些过程变得自动化。设备将操作标准化的API,而不是专有设置的应用程序,简化了识别和配置。同样,其结果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自动化还减少了用户的人为错误。脚本方法,使用模板库和填空题模型,应该有助于减少人为错误。服务器更新等事件也将在这一业务处理流程中得以简化和处理。

  拥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来构建强大的混合云是软件定义的架构所带来的另一大好处,加上软件定义的架构减轻了日常操作运营的压力,应该有助于使私有云操作和在各种公共云之间的过渡协商更顺利。自动化过程应该被用于确保良好的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的实践,这反过来又大大改进了混合云的服务体验。

  我们已经走出了软件定义的架构的炒作阶段。网络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存储,达到了供应商以基于开放硬件和虚拟化软件的格式提供产品的点。软件定义的架构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软件定义的沙盒可以作为一项值得投资的软件。

  通往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HCI路径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是一个概念性的基础架构,其中每个元素都通过抽象、资源池、自动化和策略进行控制。基础设施作为代码是这个软件平台的关键要素。

  传统的IT基础设施依赖于许多手动构建的独特元素。而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模型使用版本控制的源文件,其描述所需的基础设施,驱动自动化并产生一致的和可重复的构建。 这种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是向您的软件平台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SDDC几乎完全由自动化驱动,开发人员或业务部门通过API和自动化工具消耗基础架构。大多数企业组织还没有准备好这个级别的SDDC。数据中心的员工和业务流程阻碍了自动化,他们的变革速度比SDDC的技术发展慢。然而,您企业并不需要完全实现自动化和抽象的基础设施来获得SDDC的好处。SDDC包含了软件可控组件的集合,其可以包括:

  · 虚拟管理程序:软件定义的CPU和RAM,具备一些存储和网络;

  · 用于物理和虚拟网络的软件定义的网络;

  · 软件定义的存储池和各种存储资源的分层;

  · 虚拟管理程序主机、虚拟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配置管理软件;

  · 软件定义的软件,如Docker和其他容器管理工具,帮助应用程序开发人员;

  · 软件定义的操作,例如备份,灾难恢复(DR),容量管理和性能管理。

  不是通过直接操纵每台虚拟机、每款应用程序或物理服务器上的每个元素来管理SDDC的各个维度,数据中心的IT团队通过一系列策略进行管理。为了实现自动化,每个软件定义的元素需要具有良好的自动化机制,并具有与其他自动化过程集成的API。或者其自己的配置文件应该进行版本控制和源代码控制。软件定义的平台使得策略能够以编程方式应用于数据中心的虚拟机,计算,网络和存储组件的集合。

  超融合的基础设施(HCI)主要是软件定义的计算,加上软件定义的存储。所有超融合的基础设施供应商都提供在虚拟机管理程序中或在其之上运行的某种分布式存储,并且包括底层物理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在每个物理节点中虚拟机管理程序平台提供一些软件定义的网络。这是一个开始,但其还远不是一款完整的平台。

  SDDC的其中一大驱动因素是用于匹配和配置HCI的自动化API。对于完整的SDDC,一个超融合的盒子必须允许部署其他自动化的节点,并且该自动化需要进行版本控制。在理想的情况下,策略应该集中汇集和自动化空闲的超融合基础设施容量,然后在基础架构内将其分配到需要的位置。

  一些超融合供应商提供了更多的SDDC附加功能。最常见的是备份和复制,这些功能集成到存储中,并在超融合基础设施管理控制台中由策略驱动。在超融合基础设施上,备份和复制应该由符合业务需求的策略控制,而不是由技术的策略控制。例如,策略可能需要每ge四小时备份一个关键系统。而另一项政策可能会说,同一关键系统的灾难恢复副本永远不应超过生产系统一个小时。基于策略的管理是SDDC的中心目标,应该与容量和工作负载的配置供应相关联。

  大多数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不提供软件定义的网络来链接节点和虚拟机。没有一款超融合基础设施平台集成整合了物理交换机配置;相反,他们大多依赖于虚拟机管理程序以设置虚拟网络。没有一款超融合基础设施平台管理虚拟机中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因此您企业需要添加配置和应用程序管理工具,如Puppet、Chef或Ansible。

  一款超融合的平台并不提供完整的SDDC,这不是它的预期目的。然而,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通常是构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良好的软件定义平台。而随着超融合基础设施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的加剧,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软件定义的功能添加到这些平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云数据中心:云供应商之间的一场..
下一篇先进的数据中心冷却方法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

《合作通告》

本站因快速发展需要,有共赢合作、战略创投意向的个人或机构,请联系咨询:
(电话)010-69397252、13911442656(v)
(邮箱)503927495@qq.com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