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大数据技术是如何采集到我们的信息的呢?
2018-08-13 14:14:54 来源:大数据观察 作者:【
关键词:数据采集
 
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采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及分布式领域,比如摄像头,麦克风,都是数据采集工具。


  

  数据采集,又称数据获取,是利用一种装置,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输入到系统内部的一个接口。

  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采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及分布式领域,比如摄像头,麦克风,都是数据采集工具。

  数据采集系统整合了信号、传感器、激励器、信号调理、数据采集设备和应用软件。

  在数据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数据的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最常见,就是具有模式的数据。

  非结构化数据是数据结构不规则或不完整,没有预定义的数据模型,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 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等。

  大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分析的入口,所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数据采集的三大要点:

  一、数据采集的三大要点

  (1)全面性数据量足够具有分析价值、数据面足够支撑分析需求。

  比如对于“查看商品详情”这一行为,需要采集用户触发时的环境信息、会话、以及背后的用户id,最后需要统计这一行为在某一时段触发的人数、次数、人均次数、活跃比等。

  (2)多维性数据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分析需求。

  灵活、快速自定义数据的多种属性和不同类型,从而满足不同的分析目标。比如“查看商品详情”这一行为,通过埋点,我们才能知道用户查看的商品是什么、价格、类型、商品id等多个属性。

  从而知道用户看过哪些商品、什么类型的商品被查看的多、某一个商品被查看了多少次。

  而不仅仅是知道用户进入了商品详情页。

  (3)高效性高效性包含技术执行的高效性、团队内部成员协同的高效性以及数据分析需求和目标实现的高效性。

  也就是说采集数据一定要明确采集目的,带着问题搜集信息,使信息采集更高效、更有针对性。此外,还要考虑数据的及时性。

  不同应用领域的大数据其特点、数据量、用户群体均不相同。

  不同领域根据数据源的物理性质及数据分析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常用的数据采集的方法。

  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归结为以下三类:传感器、日志文件、网络爬虫。

  (1)传感器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物理变量,一般包括声音、温湿度、距离、电流等,将测量值转化为数字信号,传送到数据采集点,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

  (2)系统日志采集方法日志文件数据一般由数据源系统产生,用于记录数据源的执行的各种操作活动,比如网络监控的流量管理、金融应用的股票记账和 web 服务器记录的用户访问行为。

  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有自己的海量数据采集工具,多用于系统日志采集,如Hadoop的Chukwa,Cloudera的Flume,Facebook的Scribe等,这些工具均采用分布式架构,能满足每秒数百MB的日志数据采集和传输需求。

  (3)Web 爬虫网络爬虫是指为搜索引擎下载并存储网页的程序,它是搜索引擎和 web 缓存的主要的数据采集方式。

  通过网络爬虫或网站公开API等方式从网站上获取数据信息。

  该方法可以将非结构化数据从网页中抽取出来,将其存储为统一的本地数据文件,并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它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或附件的采集,附件与正文可以自动关联。

  此外,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上的客户数据,财务数据等保密性要求较高的数据,可以通过与数据技术服务商合作,使用特定系统接口等相关方式采集数据。

  比如八度云计算的数企BDSaaS,无论是数据采集技术、BI数据分析,还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都做的很好。

  数据的采集是挖掘数据价值的第一步,当数据量越来越大时,可提取出来的有用数据必然也就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云服务如何为医学数据中心建设 “..
下一篇科技巨头抢滩液冷数据中心新机遇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

《合作通告》

本站因快速发展需要,有共赢合作、战略创投意向的个人或机构,请联系咨询:
(电话)010-69397252、13911442656(v)
(邮箱)503927495@qq.com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