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隐私
2018-10-22 16:19:07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关键词:大数据 隐私保护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你会发现个人隐私随时会被“侵犯”。前不久还爆出一个APP如果你一不小心下载了,你的家庭生活就有可能随时被它的平台“直播”。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你会发现个人隐私随时会被“侵犯”。前不久还爆出一个APP如果你一不小心下载了,你的家庭生活就有可能随时被它的平台“直播”。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

  最新研究

  无需“摇尾巴”  商家也知道你想“要”什么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来自男性网友的有趣“吐槽”——自己只不过在某电商替老婆下单买过一次婴儿尿片而已,随后便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母婴产品信息“轰炸”,烦不胜烦。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大数据无疑是当前热门的话题,对产业界、教育界和学术界都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连同我们的个人生活,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科技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位置,甚至身体数据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成为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社交网络应用会通过我们的在线活动,得知我们是喜欢喝咖啡还是热爱喝啤酒,想要去东京还是想要去纽约,然后巧妙地在我们的个人页面,投其所好放上最新广告。

  在英国作者维克托·迈克尔-施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所着的《大数据时代》书中,曾这样说道——大数据的力量是那么耀眼,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数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隐私规范开始让人们自主决定是否、如何以及经由谁来处理他们的信息,把这种控制权放在了人们自己手中,这也是隐私规范的核心准则。

  当网络攻击、虚假新闻、网络暴力成了互联网的顽疾,我们迫切需要设立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隐私保护模式”。只不过,在人与互联网高度结合的今天,想要彻底清除自己在网上的痕迹,或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专家解惑

  个人网络信息“到处留痕”

  在日常生活中,大数据的“力量”无处不及,信用卡的消费记录可以画出一个人的出行地图,网络购物的历史信息也会成为互联网大数据的一部分。是否我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就此话题,我们采访到就职于硅谷企业云IT信息平台公司、拥有十年银行信息系统运维经验的技术主管武超颖。

  “严格来说的话,所有需要注册用户的服务,或多或少都抱有追踪用户某方面信息的目的。服务对个人隐私的读取,事实上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之外,互联网技术也能详尽地勾勒出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习惯。从“智能软件记录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到“在智能咖啡机刷工作证就能要一杯热饮”,老板测评员工行为的机会之多,已是前所未有。这不由得让人担忧,这些数据是否会侵犯员工隐私。对此,武超颖表示,那些应用软件其实不具备“数据监控”条件。“社交化平台的后台数据并不对其他公司开放,以微信为例,目前也不存在与公众号和小程序无关的行为数据统计接口。”

  当然,比较尴尬的例子也是有的,武超颖举例说,比如某些职场社交平台。“一方面,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职场信息记录在上面,以便将来发展的时候可以‘让履历说话’;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得小心修饰自己对下一步职场发展的目标,因为在职场社交平台上的‘朋友圈’,既有任职公司的CEO,还有隔壁部门新来的实习生。”

  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让很多“信息”变得更“透明”。武超颖幽默地说,“在职场中,你是积极追求发展还是谋求跳槽,一不小心就会‘露馅’。”

  如何优雅地抹去网络足迹

  对我们而言,互联网提供的方便,足以让我们忽略潜在的隐私危险,很多时候,相关个人信息的泄露,还会让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为了应对潜在的危机,不久前,瑞典有两位开发者打造了一个名为“deseat.me”的网站,据称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抹掉自己在互联网上存在过的“痕迹”。开发者表示,在整个过程中,用户只需要敲出自己想删除哪个账号,仅此而已。如此设置,让外行人看上去很靠谱,但专家却指出,该网站眼下还是不能彻底“斩草除根”。

  除了来自瑞典技术大咖的支招之外,最近还有一篇名为《如何让自己优雅地从互联网上“消失”》的“技术帖”也很火,教大家如何在互联网上保护个人隐私。文章的作者阿西恩说道,“你会把你小孩的照片外加名字打成广告牌,竖在你家门口的马路边上吗?当然不会。但人们每天都在网上做同样的事情。当然这不是问题——直到它真正成为一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些保护个人私隐的方法——

  尽量少地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名字、住址、单位等);

  彻底关闭不常用的社交账号,并对任何第三方的程序、小应用保持警惕;

  如果没办法彻底删除你的存在痕迹,那么至少可以制造一些假象,例如把生日和所在地改掉,或者用看起来不像你邮箱的电子邮件地址注册网络服务。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上,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留下一串数字脚印,想要抹去它们十分艰难。武超颖表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想从互联网上彻底消失是不可能的,这便是“消失”二字为何要打上引号的原因。“信息保护的目的不是让信息消失,而是让正确的信息被正确的人用在正确的目的之上。”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被滥用的信息终究得抱有某种目的。勿为贪小利而随手奉上自己的数据,就跟与人交往时不要一见面就掏心掏肺一个道理。”

  延伸阅读

  信息背后的“决策者” 仍是人类

  大数据时代之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无用了,比方说,在飞机降落之后,票据数据就没有用了。然而今时今日,任何一项数据都变得更加珍贵。人类在获得了大量数据的同时,也增加了发现新知识的几率。

  所幸的是,大数据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推动我们的思考方式。武超颖认为,只要背景仍然是人类,那么关于信息的一切永远符合以下规律——信息变成数据,数据变成知识,知识变成智慧——而只有智慧才能进行决策。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信息的收集上开了不少脑洞,可是即便你记录下我一天敲下的所有字母,那也不过是一堆可能无法分析的数据而已。”武超颖说,“应运而生的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确实能够从繁杂的数据里找到一些行为模式。可是如果想要区分哪些模式是真实的、哪些是假象,仍然需要对着屏幕的人类进行甄别。”

  “唯有经过严格的甄选,并且被与时俱进地修改的这些行为模式,才足以被我们称为‘知识’。”武超颖告诉记者,最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决策的智慧,也仍然是“人脑”。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微型数据中心,是趋势?还是鸡肋?
下一篇为数据而生:大数据创新实践八步骤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