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面部识别技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
2012-07-12 15:56:59 来源:商业价值  作者:【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面部识别
 
互联网巨头近两年的一系列对面部识别技术公司的收购,正在让面部识别技术重获新生。智能移动设备在过去几年当中的迅速普及为面部识别技术带来了新的机会,手机和电脑上像素愈来愈高的摄像头帮助面部识别技术在传统的安全服务之外,开拓出众多新的应用场景。

  智能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以及拍摄功能的不断提升,为面部识别技术创造出了众多全新的应用场景,并且正在赋予它新的生命。

  严格意义上讲,面部识别技术并不是一项十分新颖的技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安防领域,面部识别技术这几十年来已经有不少应用出现。不过这项技术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没能大红大紫,普通民众对它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好莱坞的电影——FBI和CIA通过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利用先进的面部识别系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锁定犯罪嫌疑人的位置。当然,这些更多只是艺术的夸张,在现实世界中,面部识别技术远远没有它在大银幕上那么酷。

  多年来,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被“困”在了安防领域,难有突破。不过,随着最近几年互联网和IT公司的介入,这门技术正在迎来自己的“第二春”。

  6月初,索尼在E3游戏大会上发布了面部识别软件SOEmote,它能够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玩家的面部表情并且同时反馈到游戏角色的脸上;6月18日,Facebook以约6000万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以色列面部识别公司Face.com的收购。而此前,苹果和谷歌已经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收购了面部识别技术公司Polar Rose 和PittPatt。

  在中国,6月4日,网易开始对网易邮箱的人脸识别登陆系统进行公测;同期,盛大也发布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App“智能相册”。

  短短半年时间,国内外已经有多家IT互联网企业推出了有关面部识别技术的产品和服务。

  生不逢时

  面部识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先利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接着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画面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分析建模,即人脸特征模板。最后对被测者的面部图像进行特征分析,达到辨识身份的目的。

  对于面部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不过在诞生的最初30年中,这项技术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始终没有重大的成果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面部识别技术终于迎来了春天。整个90年代,面部识别技术有众多理论上的突破,而且美国军方也出于反恐的需要,开始资助相关的研究,这也使得面部识别技术得以迅速转化到实际应用。美国国防部资助的FERET项目分别在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组织了3次面部识别评测,几种知名的面部识别算法都参加了测试,这3次测评直接推动了面部识别算法的改进。

  “9·11”事件发生后,为了遏制恐怖袭击,美国对面部识别技术更加重视,并且在安防领域被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爆发后,面部识别技术却在最近十几年间遇到了瓶颈:不仅是因为技术本身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由于仅仅局限在安防领域,因此一直没有革命性的产品问世。虽然近几年在民用市场上也开始能见到使用面部识别技术产品的身影,但是基本还是集中在门禁、考勤和监控系统,仍旧摆脱不了安全领域的束缚。唯一的创新来自于数码相机行业,2006年,尼康公司率先将面部识别技术运用到了自己产品当中,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相机可以在拍摄时自动搜寻人脸并进行优先对焦。在尼康的引领下,面部识别技术也被其他厂商普遍采用,成为了数码相机的标配。

  虽然相机行业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但是并没有对这门技术和相机行业带来任何根本改变,它只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相机内置的人脸识别功能只是使拍人像时照片能更清楚一些,仅此而已。

  不过,互联网和IT企业的介入使面部识别技术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

  邓亚峰是盛大创新院多媒体主题院的高级研究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做面部识别产品的研发。从毕业起,邓亚峰一直从事面部识别技术的研发工作,至今已有10年。在职业生涯的前七八年,他一直在传统的安防企业工作,不过最近两年,他却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变——投身互联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审视这门技术。”

  事实也的确如此,互联网巨头近两年的一系列对面部识别技术公司的收购,正在让面部识别技术重获新生。智能移动设备在过去几年当中的迅速普及为面部识别技术带来了新的机会,手机和电脑上像素愈来愈高的摄像头帮助面部识别技术在传统的安全服务之外,开拓出众多新的应用场景。

  2010年年底,Facebook在美国率先推出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Tag Suggestions”功能,并于2011年6月将这一功能扩展到了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作为回应,谷歌也于2011年12月在Google+上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Find My Face”,允许用户通过面部识别功能,自动寻找好友相册中自己的身影。

  刚刚被Facebook收购的Face.com最近也在App Store中推出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手机拍照应用KLIK。这款应用所主打的并不是丰富的滤镜功能,而是社交分享功能。它能够在拍照过程中就自动将拍摄对象的身份从画面中识别出来,并且迅速分享到用户关联的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账户。同样是对相机功能进行改进,互联网企业与相机厂商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3个月前,Facebook对Instagram的收购曾经在业界引起轰动,从Instagram到Face.com,Facebook在照片社交方面的野心可见一斑。这次KLIK的推出应该只是一次试水,可以预测Facebook未来必定会将KLIK与Instagram进行深度整合。

  Face.com其实也在摸索如何基于人脸识别建立一套可行的商业模式。今年3月,Face.com宣布为API增加了新的年龄识别功能,该功能可以估算照片中人物的大概年龄,而这将有助于提升广告投放的精准程度。IT巨头英特尔也有着类似的计划,根据路透社的消息,英特尔正在将面部识别技术整合进电视机机顶盒当中,使得机顶盒能够识别出电视机前观众的性别和年龄,从而为广告投放提供重要参考。据称,英特尔这款机顶盒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就会上市。

  面部识别技术的“走红”也牵涉出了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用户隐私的保护。激进的Facebook已经在德国吃到了官司,去年8月,汉堡数据保护与信息安全局判定Facebook的面部识别技术违反了欧洲和德国的数据保护法,并责令Facebook删除相关数据;而谨慎的谷歌尽管已经处处小心,却仍在法国惹上了麻烦,今年3月,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对包括面部识别在内的一系列谷歌服务提出了质疑。

  除了道德层面的争议,技术层面上,面部识别技术目前也还难言完善,尤其是在非专业设备上。去年谷歌发布了搭载面部识别技术的安卓4.0系统,但是发布后不久便有用户用照片骗过了系统。邓亚峰介绍,虽然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在推出基于面部识别的安全服务,但是从目前的技术水平上来看由于识别率还不够高,它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独当一面。

  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面部识别技术想要走得更远,那么无论从技术上还是道德上,都还有许多的难关需要攻克。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3G手机新品上市数首超2G 移动互联..
下一篇Path CEO谈创业:移动应用第一个..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