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移动支付形态呈现多元化 未来前景大有可为
2013-05-09 16:54:14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
关键词:移动支付
 
移动金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存在差异,各地区根据自身商业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从全球移动金融发展程度来看,日韩的移动金融发展最为成熟,而西欧、美国等国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的中近场支付领域。

  据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12亿,是2009年0.7亿用户数的3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4.73%。用户数增长的同时,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15.20亿美元,而2009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仅有255.59亿美元。预计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4728.05亿美元,这将意味着平均每个用户1年的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超过1千美元。

  移动金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存在差异,各地区根据自身商业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从全球移动金融发展程度来看,日韩的移动金融发展最为成熟,而西欧、美国等国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的中近场支付领域。

  近场支付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

  日本运营商占据产业链主导地位。比如,运营商NTT DoCoMo依托于巨大的客户群,通过混业经营、参股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扩展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控制,获得巨大成功。

  韩国是运营商和银行联合主导。三大运营商牢牢控制着移动金融产业链,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同时,银行积极布局移动金融。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移动金融产业,为移动金融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西欧则为多国运营商联合运营,银行仅作为合作者不参与运营活动,但用户消费习惯难以改变成为移动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

  美国为金融机构、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等科技公司多方参与。整个移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对于移动金融的发展和实施存在分歧,限制了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如NFC的推广。

  中国现状是多种商业模式并存,主要包含三大参与者:银行、运营商和以支付宝[微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并已各自形成不同的商业模式。

  国内大多数银行已推出了WAP版和客户端手机银行,除了集成传统网上银行功能之外,手机银行也根据移动终端特点进行服务创新。如农业银行的“漫游汇款”、招商银行的“手机号转账”等。银行等金融机构具备完善、成熟的资金清算系统,并与其客户建立了信任关系,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信息。因此,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时选择的商业模式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为主,整合利用现有的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和商户资源,向移动端迁徙。

  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均成立了以支付为主营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中移电子商务公司、联通支付有限公司和天翼支付有限公司,并于2011年底获得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牌照。运营商支付公司在PC端支付领域起步较晚,落后于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等企业,但利用移动网络资源的优势,其移动支付等业务更容易发力。尤其是在近场支付方面,电信运营商借助手机作为近场支付的工具,在近场支付终端设备改造方面有极大的成本优势。

  自2004年支付宝成为国内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快速增长,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支付许可牌照的下发,也标志着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始迈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兴起是基于互联网时代PC端的Web支付,因此大多将Web支付的方式直接移植到手机端,通过WAP、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实现远程支付。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专注于远程支付领域,对近场支付领域的尝试较少。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诺西:语音质量仍至关重要 移动宽..
下一篇腾讯继微信之后发力移动游戏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