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物联网留给有眼光有耐心的人的事业
2015-01-26 19:25:39 来源:物联世界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要想成规模的发展,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起来的,未来,物联网就是一个整体网络系统。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在物联网建设中不可或缺,业内人士预计,物联网技术应用潜力巨大……

  要想成规模的发展,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起来的,未来,物联网就是一个整体网络系统。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在物联网建设中不可或缺,业内人士预计,物联网技术应用潜力巨大……

  信息社会,物联网担当着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而传感器则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如今,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物品当中,全球对于传感器的需求也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传感器市场从2004年的154.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307.8亿元,2013年的市场突破了1300亿元,2014年约合人民币1624.4亿元,部分行业的应用增长迅速,远超国内各行业平均增长率。

  2015年我国传感器需求量可达260亿只

  在2014国际(杭州)物联网传感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白皮书》。其叙述称,未来5年是中国传感器市场快速发展的5年,汽车电子、信息通信成为增长最快的典型应用市场,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仍将占据市场主要份额。

  国家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表示,我国2015年传感器需求量可达260亿只,销售额将破1300亿元,应用领域包括能源工业、汽车业、医疗卫生、家用电器等。

  仅在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全国半数传感器企业,在互联网方面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先试先行的市场应用。而人类对“智慧”的渴望,带来了传感器研究的春天和市场的繁荣。

  传感器对物联网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无锡感知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海涛说:“物联网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物与物之间联通的传感器。但物联网又很复杂,因为它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广泛。”

  1999年,刘海涛决定扎根物联网领域时,全国物联网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人甚至对此完全没有概念,而国外物联网发展早已是风生水起。

  和许多人的观点不同,在物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刘海涛始终倡导一种“长板理论”,主张不断强化已有优势,反对投入大量资源去弥补“短板”。在他看来,这完全可以借由差异化合作来达到优势互补,将原有劣势消弭于无形。

  “物联网是留给有眼光、有耐心的人来做的,如果决定投身于此,那就必须具备先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急功近利只会欲速则不达。”关于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刘海涛始终显得很冷静。

  要想成规模的发展,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起来的,未来,物联网就是一个整体网络系统。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在物联网建设中不可或缺,业内人士预计,物联网技术应用潜力巨大,2015年我国各种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需求量可达186亿-200亿只,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物联网的发展将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传感器领域,传感器作为传输中的关键节点,对物联网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我国在传感器领域的发展还存在着障碍,最主要的是缺乏新技术及运用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均以仿造及二次开发为主,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着我国传感器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传感器技术创新亟待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埃森哲:未来十五年产业物联网将..
下一篇物联网随处可见 正悄悄改变着我们..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